被家长集体刷屏点赞的“暑期第一课”!100名跨省学子用AI复刻屈原精神,这堂行走的文化课火了!
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16日 11:34       共10人浏览 / 0人评论

打开时光宝盒

解锁文化基因

 

7月9日晚,湖北省文旅厅官方视频号的直播镜头里,三峡截流纪念园化作巨型课堂:百名师生与11省代表在暮色中齐诵《少年中国说》,舞台开启瞬间,远方灯光勾勒的三峡大坝雄姿震撼入画,与诵读声、国风乐共鸣,将长江气魄与少年豪情推向顶峰。

 

这场被家长刷屏点赞的 “沉浸式开课礼”,正是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2025“暑期第一课”的启幕现场。


 

本次“暑期第一课”研学示范活动由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、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、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。学知作为活动组织单位,带领来自国际、港澳地区及长江流域十一省区市的100名中小学生,跟随屈原的足迹沿江而下,从湖北宜昌、荆州到湖南岳阳,开启了一场5天4晚的屈子精神求索之旅。


 

区别于一般研学或旅行体验,学知以屈原行迹为链,将《橘颂》《天问》《离骚》《九歌·国殇》《九章·涉江》五篇经典诗作转化为五场实景文化课堂,同时把AI工具融入全流程,构建“文本溯源-实地印证-文化理解-技术应用-价值输出”的深度学习链,让诗人风骨在少年心中破土重生。


 

 


在屈原的故乡秭归,孩子们观看了展现屈原文化传承的《礼魂》话剧;在骚坛遗址前拜谒学习,理解《橘颂》意象;孩子们亲手制作橘香包,闻着柑橘的清香,感受诗里“独立不迁”(像橘树一样坚定)的精神,体验“屈原种橘地到今人产橘富民”的时空联结。


 

 


 

乘船游览两坝一峡,孩子们切身体验游轮行至大坝闸室中的“水涨船高”的奇妙。通过导师现场讲解学习万里长江第一坝——葛洲坝的概况,亲手组装电动船模型,了解现代长江航运。


 


 

实地考察三峡大坝工程时,研学导师带领学生们围绕屈原《天问》中的宇宙哲思,提出关于生态治理的“现代天问”,引导大家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治理智慧。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走进荆州博物馆,在专家带领下,孩子们对比青铜器上的纹饰和《离骚》里的“香草美人”,动手复刻古代凤鸟图案。


 


 

在荆州方特乐园,借助高科技全息影像和互动装置,孩子们仿佛穿越回楚国,亲历了《九歌》的祭祀场面和屈原的内心世界。


 


 

在非遗传承院,孩子们学习了楚地特色的漆器工艺,体验基础绘漆流程,独自完成漆珠香包制作,理解“香草美人”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。


 

 


 

参观洞庭湖博物馆“洞庭岁月历史厅”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孩子们了解了洞庭湖的发展历程,感受悠久深厚的洞庭文化,体验竹编龙舟手工活动,了解岳阳民俗文化。


 


 

在岳阳楼实景剧本杀中,孩子们通过解密任务拼装楼阁模型,触摸千年沧桑变迁。从《岳阳楼记》诞生故事到历代守土爱民者的忧乐情怀,这条贯穿古今的精神长河,正源自屈原"哀民生之多艰"的端直初心。


 


 


 

在“祭屈大典”沉浸式仪式上,孩子们向屈原敬献绶带、诵祭文,宣誓礼毕诵《涉江》,佩香草,行辞江礼,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表达敬意。


 


 

在此次研学活动中,学知将PBL项目贯穿全程,每个小组都带着一个任务——创作一部关于“屈子风骨”的3分钟微视频。从行程第一天就开始构思。 


 

边走边学边创作, 在三峡大坝看工程,在博物馆看文物,在方特乐园看科技表演……这些亲身经历都成了视频的素材和灵感。


 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孩子们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,学习使用AI辅助写作和剪辑工具。有的小组用AI复原了楚辞中的音乐和舞蹈,有的则把《天问》的哲理思考做成了动画短片,成果令人惊喜。


 

结营时,一部部充满创意的小短片诞生了。它们不仅记录了旅程,更表达了孩子们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——爱国、求索、坚守高洁,在今天依然有意义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好玩会学

满满新知


 

一趟沿着屈原足迹的旅程,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探索。孩子们用眼睛看,用手做,用科技创作,把千年的文化基因,变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表达。


 

武汉学知作为专业的研学机构,一直致力于打造更具探究性学习和趣味性体验的研学课程。


 

长江主题系列研学活动,我们一直在现场。


 

编辑丨小知

图片 | 小修

出品丨学知新媒体运营中心

01 权威

主导起草2部国家行业标准,研发200多门原创课程

02 唯一

以国家特级导游为核心搭建的落地执行团队和实训平台

03 自有

以自有营地运营为端点构建的规划、建设、运营一站式文旅服务链

相关文章

全部评论